胡悦:自然受益——国际可持续发展的新前沿

  2024年7月11-13日,2024中国汽车论坛在上海嘉定举办。本届论坛以“引领新变革,共赢新未来”为主题,由“闭门峰会、大会论坛、10多场主题论坛、9场重磅发布、主题参观活动”等多场会议和若干配套活动构成,各场会议围绕汽车行业热点重点话题,探索方向,引领未来。其中,在7月12日下午举办的“主题论坛三:国际化视角下的ESG发展”上,世界经济论坛大中华区自然行动议程负责人胡悦发表精彩演讲。以下内容为现场演讲实录:

  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
  我是世界经济论坛负责自然行动议程倡议的同事胡悦,非常开心今天下午能够在这个主题论坛,跟大家分享一些世界经济论坛通过推进多方合作,推动全球经济向更益于自然的方向转型的关键洞察和最新进展。
  大家可能会好奇,今天的主题是国际视角下的ESG发展,为什么要从自然的角度切入。我会在后续的分享中详细展开。
  大家可能听说过“达沃斯年会”,但是不一定了解达沃斯年会是世界经济论坛主办的,它的正式名称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每年一月份在瑞士著名的滑雪小镇达沃斯举办,所以被大家亲切地成为“冬季达沃斯”。在中国,世界经济论坛也会举办 “夏季达沃斯”,而它的正式名称叫“新领军者年会”。这两个都是论坛旗舰级的全球会议。
  世界经济论坛的使命是改善世界状况,这是一个非常雄心勃勃的使命。我相信没有任何一个人或者一个机构,独自能够完成这样的使命。论坛坚信唯有通过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合作,才能够真正地改善世界的状况。
  论坛除了举办刚才提到的全球会议以外,也通过推动合作伙伴关系、建立领导力社区、形成洞察和知识产品等方式,在全球推进众多前沿议题上的交流与合作。
  论坛的创始人克劳斯·施瓦布教授于1971年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理念,这个理念跟传统的管理理念不同。在这个理念里,所有与经济体存在利害关系的人都可以影响决策,没有任何一个利益相关者能够一直处于主导之位。政府和企业是非常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他们所追求的不再仅仅是优化利润,而是更广泛的目标——社会整体的健康和财富,以及地球和子孙后代的健康和福祉。这个概念在过去50多年间指导着世界经济论坛的发展和变革。同时,它本身也得以进一步发展。
  如图所示,右侧是现在的利益相关者理念的模型。在这个模型里面,人和地球是天然的核心利益相关者。除此之外,还有政府、公民社会、企业和国际社会,他们分别也都有非常重要的职责,但是利益相关者模式要求这四个关键主体在完成自身目标的同时,将人和地球的福祉置于核心的地位,以确保长期的和谐和发展。
  我想分享今天上午论坛上一个让我印象很深刻的内容。长城汽车的副总王辉先生分享道他在国外市场进行考察的时候,当地的官员问他:你们在我们这里已经有非常高的市场占有率了,除了带来了产品,你们还给我们带来了什么?针对这个问题王辉先生思考了一年。我们为什么要推进ESG工作?是为了可持续发展,为了人和地球的福祉。
  利益相关者模式是支持企业、政府或者其他类型的机构,更系统地思考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模型,也体现了论坛在基因中天然存在的与可持续发展、与ESG契合的地方。论坛推进的很多议题也是致力于为人和地球创造长远的福祉,并支持多利益相关者合作,共同推进这些议程。
  以此模型为基础,论坛提出了利益相关者指标(Stakeholder Metrics)并成立了实践这一套指标的社区。这套指标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高度契合,包含四个核心的部分:治理原则、地球、人和繁荣。目前已经有超过200家机构公开支持这套指标,有150家把相应的指标纳入到企业的年报或者可持续发展报告等公开的报告中,体现了利益相关者模型支持他们更系统地思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实践。此外,世界经济论坛于2023年与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ISSB)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共同推进全球在可持续发展上形成统一的架构,并使用更加一致的语言。
  我们常说目前地球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有多严峻?斯德哥尔摩韧性中心(Stockholm Resilience Center)前主任Johan Rockström与多领域国际知名的29名科学家于2009年提出地球安全边界(Planetary Boundary)。该框架在9个维度划定了地球安全稳定运转的边界,这其中气候变化是我们比较熟知的,在气候变化以外,生物圈完整性、土地系统变化、淡水变化等其他安全边界同样决定了我们的地球和人类的未来。去年9月份,他所带领的研究团队通过量化的方式发现,其中6个已经突破了地球的安全运行的边界,这意味着未来地球可能在环境领域面临更大的不稳定性。
  我们总说地球面临着严峻的风险,其实最终导致的是人类因为环境的风险面临的巨大挑战。
  论坛每年1月份都会发布全球风险认知调查的报告。在过去五年,环境类的风险——以极端天气事件、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崩溃以及自然资源短缺为代表,长期占据着长期风险的前5位。除此之外,这些环境的问题也跟其他相关的社会问题,甚至经济问题紧密相关,比如非自愿迁徙。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论坛系统性梳理了关注的议题,成立了10大中心,在全球推进改善世界状况的使命。我所在的自然与气候中心尤其关注环境可持续发展议题,而得益于世界经济论坛对经济部门的影响,该中心与其他多个中心正在开展合作,将环境可持续议题主流化到关键的经济部门中,比如能源和材料中心、金融与货币体系中心、健康与医疗中心以及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心等。
  论坛的自然与气候中心尤其关注工业脱碳、重塑资源利用模式和消费,以及推动全球关键经济系统向更加益于自然的方向转型。要推进这样三个维度的系统性转型,除了邀请全球有影响力的大型公司的CEO、政府代表以外,论坛也尤为关注将青年、创新者和原住民社区等更广泛的利益相关者涵盖到重要议题的讨论和决策中,以及支持不同类型资金利用其优势流向最紧迫的议题和最具前景的解决方案上。
  今天,我想在这个平台与各位嘉宾分享“自然受益”这个全球可持续发展议程中还比较新的理念。自然和生物多样性的议题在公共部门的议程中存在已久。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举办的联合国环境和发展大会就已经确立了《生物多样性公约》。那为什么说它新?它与ESG的发展又有什么关系?
  自然和生物多样性听起来很复杂,但是作为我们认识自然和采取行动的起点,我们可以将自然分为不包含生命体的陆地、海洋、淡水和空气四大系统,以及生物多样性两个大的领域,而生物多样性是维持自然生态系统平衡和韧性的重要条件。经常有企业跟我们合作的时候讲,不太了解生物多样性跟企业业务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而这恰恰体现了这个议题“新”在哪里——新在要与经济部门和企业生产运营进行更具体的结合,整合到企业的ESG实践中。
  自然和生物多样性支持着我们赖以生存的一切:提供食物、清洁的水、药品和住所,以及推动经济发展的各种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服务。企业的生产运营对这几大系统的影响就影响了生物多样性,而生物多样性是健康的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特征。
  刚才很多嘉宾的演讲中都提到了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资源利用和水资源管理等,包括已经熟知的气候变化问题,其实都在自然的大系统下。自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视角——把环境可持续的议题在自然的大框架下进行系统的思考。
  在推动气候目标的同时,全球多家国际组织和NGO共同提出了全球的自然目标——自然受益,希望它能够像1.5度的目标指引气候行动一样,指引全球共同的自然行动,英文叫做Nature-Positive,也有伙伴机构将其翻译成自然向好、自然正向等。论坛之所以翻译成自然受益,是想强调我们才是推动这项进程的主体,自然应该是一个受体,我们需要立即采取行动来扭转自然和生物多样性不断损失的趋势。这个愿景模型的核心目标是以2020年为基线,在2030年使全球生物多样性的状况比2020年更好,并不断支持自然的恢复,直至完全恢复。
  然而,时至2024年,全球仍面临前所未有的自然衰退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局面。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2019年的全球评估报告显示,多达一百万个动植物物种因为人类活动面临灭绝风险。自然面临这样的挑战,对于全球意味着什么?
  论坛从2020年开始发布“新自然经济系列报告”,揭示自然损失与经济的紧密联系:自然损失为经济系统带来了巨大风险——全球超过一半的GDP,价值约44万亿美元,因为中度或高度依赖自然而面临严峻的风险;而三大社会经济系统(食物、土地和海洋利用系统,基础设施和建成环境系统,能源和开采系统)的转型一方面能够给自然带来正面的影响,另一方面预估在2030年还能创造新兴的因为转向自然受益而产生的经济机遇。以此为基础,我们在2022年和责扬天下一起进行了中国深度研究,识别出中国65%的GDP总量因自然损失而面临风险,国民经济体系下约三分之二的行业与三大社会经济系统相关。这些行业的转型一方面对自然和生物多样性至关重要,另一方面对于我们探索绿色高质量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机遇。如果我们能够在中国全面推进自然受益转型,预计到2030年可以创造约1.9万亿美元的新增商业机会,相当于全球机遇的五分之一。
  在过去几年我们观察到一个国际趋势:自然的议题逐渐成为下一个“气候”议题,越来越多的公共部门、私营部门开始关注它并采取行动。
  如果把全球气候行动和自然行动进行对比,从全球的评估报告到设定基于科学的目标的框架、从财务相关信息披露的建议到投资者通过联盟明确可持续投资的方向,我们会发现自然行动正在紧随气候行动的各个关键里程碑,并逐步加快。2022年末由中国作为主席国牵头达成的《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为全球的自然行动指明了方向。该框架的目标15与企业关系密切,它敦促所有缔约方通过法律、行政和政策措施,鼓励大型企业和跨国公司监测评估和披露对生物多样性相关的风险、依赖程度和影响,努力将不利影响减少一半,并增加有利影响。随后,又有很多关键的进展,比如自然相关财务披露工作组(TNFD)去年发布了自然相关的自愿披露的最终建议。今年,ISSB也正式宣布开始研究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和生态系统服务相关的标准。从本土来看,三大证券交易所也发布了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其中有专门针对污染和生物多样性的章节,很多关键词与国际框架和标准趋于统一。
  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具体应该从哪里入手呢?目前已经有很多支持企业开展相关工作的工具,图上展示的是多家国际机构和NGO组织共同形成的行动框架ACT-D。这个框架建议企业通过评估(Assess)、承诺(Commit)、转型(Transform)和披露(Disclose)几个模块开展自然相关行动。
  企业进行系统性的评估和转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更可能是一个需要长期监测和逐步完善的过程。前面提到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科学政策平台2019年的报告提出,生物多样性的丧失主要由5大直接驱动因素造成,它们是:土地和海洋用途的改变、生物资源的过度利用、气候变化、污染和外来物种入侵。我们转型的工作可以从避免和减少对自然的负面影响开始,如果我们能尽全力避免和减少负面影响,就是很好的第一步。 在此之后,我们可以通过支持自然的恢复和再生,并与价值链和整个社会经济系统中的多利益相关方合作,推动系统性的变革。而唯有产生系统性的变革,企业的可持续行为才能成为行业的主流,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才更有可能获得应有的收益。
  为了更好地支持关键行业部门采取行动,世界经济论坛和多家合作伙伴在去年9月发布了12个行业的自然受益转型行动指南,其中7份的摘要已经翻译为中文,希望能对中国相关行业和企业开始探索自然受益转型行动有所帮助。目前论坛正与包括奥纬咨询在内的多家合作伙伴共同研究汽车行业、采矿和金属行业,以及全球范围的港口和海上风电这几个行业的转型指南。
  如幻灯片所示,这是我们目前进行研究和分析的汽车行业上中下游的价值链示意图。我们希望系统性地展示这个价值链上对自然的关键负面影响和依赖性,并与行业同仁一起提出该行业可以率先采取的五大“优先行动”。诚邀重视行业可持续发展、希望率先探索、引领汽车行业向更益于自然的生产运营方式转型的企业参与研究项目,支持中国与国际的汽车行业在自然受益转型上形成共同行动。
  今年是一个环境议题的“大年”,下半年会有三个环境公约的缔约方大会在全球举办。2022年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第二阶段创造了有史以来最多企业参与该大会的记录,超过1000家企业的代表参加了大会。今年,世界经济论坛也将和众多合作伙伴机构共同支持这些大会,并举办相应的活动。期待与您在这些国际会议上共同推动和见证包括汽车行业在内的关键行业部门向自然受益转型的重要进展。非常感谢各位的聆听,我的分享就到这里,谢谢!
  (注:本文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嘉宾审阅)


app星空娱乐 日程 顶部
Baidu
map